全球热点评!周鸿祎的AI野望

来源: 商业新知网 2023-06-30 09:30:52

图片|Photo by BoliviaInteligente on Unsplash

©自象限原创

作者|罗辑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编辑|黑豆

排版|李帛锦

可能是大模型,把周鸿祎激活了。

6月27日,周鸿祎,突然晒出了清华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,“终于考上了,希望360智脑帮我顺利毕业”。

要知道,虽然360近年来的表现不算亮眼,他个人生活也不算顺利;但他也早已功成名就,不必在53岁时,这么和年轻人拼了。

他正处于,或者在努力证明360也处于这种极具生命力的状态之中。

半个月前,360举办了智脑大模型应用发布会,宣布智脑升级到4.0版本。这是一个月内,360的第二场大模型发布会。期间他亲自在各种场合,分发邀请码。

相比之下,同一个时间点,百度的文心一言、阿里的通义千问,或是商汤等,都只开了一场发布会,没有智脑这么“着急”。

他甚至向自己“开炮”。

“我认为所有做搜索的企业都应该抽自己几个耳光。”

发布会上,周鸿祎反思:“其实,包括360在内的做搜索的公司,早几年就关注大模型了,但是缺乏ChatGPT的创新精神。当时大家的心态都比较鸡贼,主要想着解决实际问题,比如怎么让广告卖的更好,怎么让推荐更准确,让用户欲罢不能。”

其中的懊恼溢于言表。毕竟从2015年开始,他几乎没错过任何热点。从2015年的花椒直播、2016年的互联网金融(360数科),到2017年做360手机、奶糖短视频,再到2021年投资哪吒汽车……结果……反正这些没有让360像上一个十年那样,持续站在互联网大舞台中央。

如果这就是“鸡贼”,那这种鸡贼正是过去十年互联网公司浮躁氛围的体现。

但毕竟他是周鸿祎,曾成功让资本市场为一个独特的中国的商业模式买单,并差一点就像乔布斯那样做成“big thing”的人。

所以现在,每一个关注他的人都会发现,他的不甘心已经明明白白写在脸上。他要追回失去的时光,他要做big thing,他要重回舞台中央。

从2月11日到现在,他在抖音发布了近80条和AI大模型相关的内容,占比超过90%。此外,他的所有直播,张朝阳对话、与冯仑坐谈、还是在俞敏洪的直播间卖货,都是三句话不离大模型。

大模型,就是这个初代目互联网大佬最后的倔强。

谋局

这种倔强,大概率来自于周鸿祎的焦虑。

从2019年开始,360的营收就在负增长;2022年,360年度营收跌破百亿大关,这一年里,360所有与互联网相关的业务都在下滑,其中广告及服务收入下滑最大,收入47.10亿,同比下降25.32%,且这块业务在360整体营收中占比达到49.47%。

▲ 数据来源360财报

可以说,360已经进入一个尴尬且糟糕的局面,急需一场谷底反弹。这也是2022年初,周鸿祎为什么要在内部讲话中提出,要驱动360全面转型数字安全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2022年,安全及其他业务是360唯一增长的板块,收入17.91亿,同比增长29.72%。转型是有效的,但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讲,政企安全业务都没有AI大模型性感,且具有想象力。

所以今年初,周鸿祎又在公司内部喊出了“All in AI”的口号。

但周鸿祎显然不想做个稀松平常的大模型。他说:“GPT时代中国自研大模型弯道超车的关键在于发展多模态”。

所以他思考大模型的下一个阶段,并试图以此抢得先手。

“数据”就是这个先手的切入口。

有研究表明,目前互联网上可用的高质量数据大约会在2026年耗尽,低质量数据大约会在2050年耗尽,视觉图像数据预计在2060年耗尽。

周鸿祎说,“很多人在发愁,说人类生产的知识用来训练大模型已经快不够。但我说你不用担心,只要大模型有了多模态的能力,把全世界很多摄像头和它接上,它观看摄像头的过程,也是一个训练的过程。”

就如探矿,一个能找到新型矿产,并率先使用的公司,很容易成为下一个超级公司。而周鸿祎判断,物联网就是下一个超级富矿。

北京智源研究院院长黄铁军教授也曾提到:“图书、黄页数据确实有限,但这只是一类数据。这个世界数据其实很丰富,比如物联网数据、自动驾驶数据,现在机器人进入家庭和工厂,感知数据才刚刚开始出现,自动驾驶车辆如果打开全部传感器,产生的数据也会比今天的数量庞大得多。”

由于360的安全背景,物联网也是诸多感知数据中,三六零最容易入手的。

近期,他已经开始着手布局。比如360发布视觉大模型,并将其与智能摄像头等产品结合。

自象限推测,这并不简单是为了将大模型用上,进行产业化落地。这些接入视觉大模型的安防摄像头、行车记录仪、智能家居等物联网硬件,能在现实世界布控无数的触角,从而为数字世界不断“供血”。

当大家还在既有数据中“内卷”时,周鸿祎的“野心”已经延伸到了下个场景。

毕竟既有数据即将耗尽,但物联网、视觉场景下的数据却具有稀缺性,而从声音到画面,它具备了目前用来训练大模型的文献数据所不具备的更多维度。

如果这些成立,那么在训练感知数据得技术和算法上,360大模型也能赢得先机。毕竟感知数据的数量,是传统数据的指数倍,且能持续生产。

路径

一个初代目大佬的路径在逻辑上必然成立。

但成功与否,还取决于它为此设置了怎样的路径,以及谁在认同他。

从目前产品性能上来看,360智脑并不能算是一款“出色”的大模型。

360智脑发布之后,「自象限」曾拿到内测资格,经过体验之后,我们觉得360智脑的水平与目前市面上的其他类ChatGPT产品相比仍然具有差距,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,如问题回答表浅,逻辑简单、不清晰,胡说八道情况较多等等。

▲ 图:360智脑对话截图

5月初,周鸿祎在央视财经《对话》栏目上专门提到了一个AI商店的概念。他想要在浏览器中做一个AI导航,将市面上已有的AI写作、AI画图、AI做音乐等数百种工具做一个分类梳理。周鸿祎认为,通过这样的方式,既可以可降低普通用户使用AI工具的门槛,也能为那些基于大模型开发AI应用的小公司提供流量。

但这种想法被年轻的极客们嫌弃。

▲ 图:GPT-3 demo 导航网站,集中了全球800多个基于GPT-3的大模型应用

他们觉得,这事情乍一听似乎有理,但细想下来其实和PC互联网的“黄页”,移动互联网的“应用商店”并无两样。而这两个产品的结局却已经非常明确,黄页逐步退出互联网的舞台,应用商城越来越和手机终端绑定。

主要是,当下的年轻人更喜欢那种更“轻巧”的公司和产品。在国外,已有很多类似的网站出现,而且就是由几个人的小团队迅速搭建起来的。

他们觉得,这种只能在特殊时期提供价值,无论是从长远性,还是从体量上,都不应该是360这般体量的公司重点投入的事情。

甚至他们觉得,这是周鸿祎在重复PC时代从安全到浏览器到搜索的老路子。“周鸿祎的对于企业战略的决策可能仍然停留在互联网的门户时代,他还在用互联网1.0时代的方法论来解决AI2.0时代的企业发展问题。”上述人士表示。

这些看法,周鸿祎倒也未必在意。

一方面,既然他的视角在GPT下一阶段,他未必介意将行进中的智脑时时示人。

另一方面,推翻前人本就是年轻人或者说颠覆者的特点,当年他也走过类似的路,也获得过足够的“大众基础”。今天由于大模型绝对用户量还不多,他的“黄页”想法是否适合大众只能等时间来检验。

不过,即便是这些觉得周鸿祎做法略显“土味”的年轻人也认可他对AI的态度。“毕竟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人,如今基本都已经功成身退,养猪的养猪,讲课的讲课……”

野望

相比当下的种种状况,360整个“AI+硬件”的道路才是艰难的持久战。

这不仅需要他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,将硬件生意进行到底,不断打开市场,而且还要等待一个更漫长的周期。

硬件场景如何落地,就是第一道关口。

360智慧生活确实在硬件早有布局,但场景还比较单一。从360官网的产品矩阵来看,其主力产品包括智慧门铃,家用摄像头,儿童手表,行车记录仪,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等等,但这些都是功能性的产品,缺少与人的交互。

一般来讲,市场通常认为智能音箱、智慧屏(电视)可能会成为家庭交互的主要出口,他能像手机终端一样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用户交互数据,对比下来,360的硬件场景就天然具有局限性。

其次,作为物联网的多级入口,360智能硬件数量、种类、市场占有率和用户并不够多。

根据三六零2022年的年报数据,360智慧生活在全球有2000多万用户,800万的APP日活用户,每天有3亿次云端AI调用。作为对比,同样做家庭摄像头的萤石物联,2020年共销售各类硬件产品超1300万台,占家用摄像头全球市场份额14.4%。截至2021年月的数据,他们月活用户有3千万。

要知道,数据的维度一定是靠硬件的数量“堆起来”的,量变才能引起质变,光靠几款主力产品,很难“喂饱”多模态大模型

第二个关口将出现在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方面。

很明确,360想要通过摄像头反馈的数据来训练360智脑和视觉大模型。但这些数据能否有效处理却需要打上一个问号。

比如作为家用摄像头,或者安装在店铺的摄像头,相信无论谁都很难想象自己在家喂猫铲屎,练瑜伽,或者在饭店用餐的画面,会被传输到云端,成为大模型训练的养料,并在某一天出现在某个其他人的问答,或AI绘画的作品中。

毕竟,摄像头的数据收集与ChatGPT收集用户反馈是完全两个不同的维度,ChatGPT是用户主动使用后留存的信息,但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却更多是被动的。

除此之外,物联网硬件收集的信息还有更多的风险,比如之前有智能音箱,通过监听用户家庭的马桶冲水节奏来判断家庭人员构成,然后针对性推送广告;或者之前有报道某品牌路由器通过劫持用户流量侵犯隐私等等。

总之,与手机等智能终端相比,物联网、智能家居更贴近用户生活和隐私,其相关数据也更加敏感。想要通过这部分数据来训练大模型,可能还需要更多法律层面规范和许可。

这并不是360第一次面对数据隐私问题。

2017年12月,随着一篇题为《一位92年女生致周鸿祎:别再盯着我们看了》的文章在全网刷屏,360水滴摄像头侵犯隐私的问题也由此进入公众视野,

文章提到,不少360智能摄像头的用户将自己在餐厅、网吧等公共场所监控到的画面放到水滴直播平台进行直播,导致他人的隐私受到侵犯。

▲ 在直播的360水滴摄像头,图源观察者网

而且,物联网的数据隐私一直比互联网的数据隐私更难监管,毕竟可穿戴设备、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应用让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边界变得模糊,也导致物联网涉及到不同部门,不同法域的管理界限,同时用户知情同意的难度更高,再加上物联网的监测和记录能力往往不易被察觉等等,都成为物联网隐私规范的难题。

而这些难题又彻底让物联网数据隐私变成了灰色地带,也导致它们被许多像360一类的企业盯上,想要在其中切走一份蛋糕。

或许,360亦或周鸿祎有自己的自信,物联网数据隐私的难题可能成为他们安全业务的机遇。

毕竟随着AI大模型的发展,AI安全问题愈渐受人关注,物联网的数据隐私安全也属于AI安全的一部分,而AI安全更是多模态大模型的中非常重要的护城河,作为全球数得上号的安全企业,无论是AI for 安全,还是安全 for AI,本都应该在360的“射程范围内”。

但让人费解的是,到目前为止360在AI安全方面都鲜有发声,周鸿祎最近的发言也都是点到即止,完全没有让人看出想要在AI安全方面“大展手脚”的意图。

所以放着强势业务不做,而绕道做AI大模型和智能硬件,多少有些南辕北辙,让人捉摸不透。

但不管怎么说,All in AI的周鸿祎,已经很努力。只是野心与挑战总是同时存在,相互缠绕相互克制。

大时代变革下,周鸿祎找到了方向,成与不成,且看时间交代。

关键词:

你可能会喜欢: